尚氏宗族家祭仪式

分类: 
民俗

尚氏宗族家祭仪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世纪开始转为家庭小型祭祀,1990年海城尚氏族人开始逐步恢复对祖先的大型祭祀活动,由原来每年四次祭祀改为每年清明节祭祀。尚氏祭祖共有十二道仪式,由于清王朝对亲王爵级的礼仪限制,演变成今天满汉融合的祭祀仪式。2012年被沈阳市政府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尚氏家族在清明时节举行祭祖仪式.jpg

尚氏家族在清明时节举行祭祖仪式

尚氏是姜尚的后裔,从对姜太公有史记载最早祭祀(公元前539年)开始至今,尚氏祭祖已经有2551年的历史,并始终尊崇汉族传统祭祀礼仪。辽宁是尚氏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尚氏祭祖以沈阳、海城为中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尚氏宗族家祭仪式。海城尚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十年,平南亲王尚可喜迁葬海城之后,康熙皇帝特赐葬银、房屋、土地以供尚氏后人休养生息,并敕修尚王祠。清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钦定两个四品守墓佐领尚之珆、尚崇基负责王坟及庙祀活动,并世袭罔替,侍守二百余年。民国初改称会长,传至现任尚氏宗亲理事会会长尚世阳,已有331年之久。

按照清朝典制规定,亲王爵级例行二跪六叩礼、二牲、二十四道供品,献舞中加入萨满舞蹈。尚氏宗族家祭共有十二道仪式:祭祀代表净水、准备亮烛高香、奏乐鸣炮;恭迎先王灵位;敬香;敬肴馔、果蔬;祭酒;宣读祖训;奉读祭文;焚献;撤馔;恭送先王灵位;代表讲话;传统祭祖家宴。海城尚氏宗祠的祭祀活动每年四次——清明、农历七月十五祭魂、八月初一先王诞辰、腊月二十三年祭;同时,施饭于族人,共七天。平南亲王尚可喜在遗训中告诫后世子孙:“惟是建文庙、捐饥赈镇社、济乘舆道路,仰副朝庭雨露之恩,以答天地生成之德。”这种以“孝”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体现出尚氏祭祖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进而由己及人,报效国家,造福社会的现实意义得到彰显与弘扬,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现代的和谐社会。正是鉴于这一重大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尚氏宗亲理事会不断挖掘和完善尚氏祭祖活动,并制作了各种祭祖的仪仗和服装。同时,还于2006年领导尚氏宗谱(六修)再版工作,主持了三次《尚可喜学术研讨会》,从学术研究角度提升了尚氏祭祖仪式的文化价值。

尚氏宗族家祭仪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记录了尚氏家族走过的历史足迹,而且传承了祭祀文化的发展历程,海城尚氏的祭祖仪式在促进族人间亲情认同的同时,也形成了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萌生出巨大的亲和力;尚氏宗族家祭仪式区别于普通的民间家族祭祀,大部分是以公祭为主,在清朝更是每年由国家出人力、物力,主持平南亲王尚可喜的四次祭祀活动;尚氏宗族家祭仪式完全沿用传统的汉族祭祀仪式,并受到清朝爵级的严格限制,融入了满族祭祀元素,是满汉合璧的大清亲王品级的家祭仪式,是满汉融合、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有力鉴证。

尚氏宗族家祭仪式由初时的家祭活动,逐步衍生并成为一支富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形式,这是基于尚氏后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使这项古老的满汉祭祀仪式保留至今,现在它作为与北方满汉民族传统文化相容相通的典型代表,为后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可借鉴的文化资源。

尚氏族人在为祖先敬香.jpg

尚氏族人在为祖先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