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龙灯传统制作工艺

龙灯亦称耍龙灯、龙舞或舞龙,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百余年来,安氏龙灯传统制作工艺始终在沈阳西郊的翟家镇小于村承传。此村为满汉民族混居的村落,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糅杂,互通血脉,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安氏龙灯传统制作工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生动鲜明地展现了地域文化传统特征。

在世的安氏龙灯传承人安恩国老人,现年 84岁,满族,从20世纪 30年代起,继承祖上龙灯制作技艺,开始从事龙灯制作,使安氏龙灯这一宝贵的民间传统工艺技术得以传承下来。

最早的安氏龙灯是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节花灯组成,龙身内点上蜡烛,在每节长达 1—2米的板上安置两盏花灯,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十几节甚至数十节板灯连接组成。舞灯时,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当几条龙相聚时,其盘旋翻腾、圆直屈伸,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有一种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威势。

到了安恩国老人时,他开始采用竹子、白布、染料等材料和酒精灯等工具制作龙灯,使龙灯工艺更加精湛,形神兼备。他制作的龙灯不仅结实耐用,而且外形美观大气,色彩斑斓,搭配和谐,极富民俗色彩,尤其是龙头制作精美,气势夺人,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形象—— —“龙”的神采。

现在小于村正使用的安恩国老人及其徒弟制作的龙灯总长 35米,总重量 100公斤,龙身最粗处直径 0.6米,骨架用竹子扎制,用 100多米白布剪形后染色制成龙身外形,以蓝、绿、红、金四色为主,龙头为木质,手工刻制并用红、白、深蓝三色彩笔描绘而成。舞动此龙需 16人,另有 1人手持龙珠表演,另外还要有36人为替换人员。晚间耍龙灯时,龙身通体透明,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十分好看。

如今,安恩国老人已 84岁高龄,他带的两个徒弟也都 50多岁了,往下再无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