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鼓乐“反堂调”吹奏技巧

“反堂调”俗称“倒扒皮”,作为传统鼓乐发展手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曾经在辽宁以至东北三省鼓乐中得到普遍运用,而如今此种方法基本处于失传状态。

所谓“反堂调”是一种传统的旋律发展手法,是把传统的曲牌经过此种方法的发展产生一种全新的旋律曲调。在传统的“对棚”中,掌握此种旋律发展手法的鼓乐班子在“对棚”中占有有利地位。据有关专家考证,早在明清时期反堂调在传统鼓乐中就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它是运用传统的“工尺谱”作为旋律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旋律发展上是在原曲对应的基础上以唢呐的第七孔(筒音)发出的音为轴,产生全新的音乐旋律,在传统的唢呐演奏中原曲的音阶是:上( 1)、乙 (7)、五 (6)、六( 5)、凡 ( 4)、工( 3 )、尺 (2),与之相对应的反堂调音阶则是:上( 1)、上 (1)、尺 ( 2)、工( 3 )、六 ( 5)、六 (5)、五 ( 6),其中“上”作为轴心音在原曲和反堂新曲中保持不变,其余各音都相对固定地产生变化,其变化对应是:上对上( 1对 1)、乙对上 (7 对 1)、五对尺 ( 6 对 2)、六对工( 5对3 )、凡对六 (4 对5)、工对六( 3对 5)、尺对五 (2 对 6)。由此可见,经过反堂之后所产生的音阶是一个五声调式。

反堂调曾在东北地区鼓乐中普遍流传,据调查,辽南、辽西、辽北以至于吉林地区的鼓乐也都对“倒扒皮”有所耳闻。但由于其可操纵性相对较为复杂,至今仍然使用此种方法的鼓乐队只有辽北地区的沈忠锦鼓乐班。